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延伸教育鏈、服務企業鏈、支撐供應鏈、打造人才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企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這為推進產教融合,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指明了發展方向和改革路徑,有助于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但其落地,還需要更加細化的政策。
目前,社會各界均反映職業院校畢業生實踐能力差,其中的關鍵原因在于產教融合制度不夠完善。這一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勢必嚴重影響我國人才培養的總體質量,難以滿足新時期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急迫需求。當前實踐中,產教融合多為缺乏法律法規指引和約束的“自愿行為”。學校和企業雙方的責、權、利,實習過程中實習生與企業之間的相互權益、勞動報酬、勞動安全、勞動保障等規定不夠健全,體現不出實體法規定和確認的教育行政機關、學校、企業、學生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也沒有程序法規定實現權利的必要規則、方式和程序等,成為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由于責權利關系不夠明確,企業在接受學生實習實訓時出現的任何問題(如人身傷害等)均有可能要承擔無限責任,使許多企業即使認為十分重要也不敢或不愿承擔培養學生的工作。
為了推進政策充分實施,有必要因地制宜增加強制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規定,完善有關獎懲制度,強化企業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中的責任和權利。建立實習學生的勞動保護制度,免除學生、學校、企業的后顧之憂。明確行業、企業需承擔的職業教育義務,如人才需求的研判、職業資格標準的制定、職教課程開發的參與、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實訓的接納,同時增加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享受的權利內容,如明確的減免稅等政策,形成激勵機制。
建立健全產教融合指導機制,形成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產教融合經費保障機制,運用公共財政適當補償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所提供公共服務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明確行業指導校企合作的責任,將行業人力資源預測、行業發展規劃、職業資格等級考核、實習實訓指導等事宜,納入行業協會的職能范圍。建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長效機制,推動產教融合從感情機制轉向利益機制和組織機制。建立獎勵激勵機制,為產教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政府設立產教融合企業資質認證制度和企業貢獻等級評級制度。建立產教融合評價機制,使之成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配置資源的重要依據,成為企業評優、學校評優的主要依據。
完善支持職教發展的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加大企業提供實習崗位的稅收激勵,規范稅收減免范圍。參考國外相關優惠措施,可將提供實習崗位企業的工資總額按一定比例納入稅收減免范圍,同時根據實習培訓專業、內容、方式分類確定減免額度。國家對聘用職業教育學生的企業提供稅收激勵,允許聘用職業院校畢業生的企業1-3年內享有定額的稅收減免或畢業生工資部分比例的減免。適當提高企業職業培訓支出限額稅收的扣除比例,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加大對職工的技能培訓力度。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企業屬性的重要體現,既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也是職業院校社會服務的基本抓手。通過產教融合,職業院校可以從企業獲得收入,用于改進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的績效工資,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國家鼓勵企業設置專門性的職業教育崗位,由企業根據自身需要對有關人員進行職業教育,將開展職業教育的情況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推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政府對產教融合的典型企業進行獎勵,認定產教融合型企業,并對其進行財政、金融和土地等的支持,減免有關稅費等。企業可以綜合利用技術、設備、管理、設施等要素,舉辦職業教育機構。政府對企業辦學進行扶持,方式可以為購買服務、向學生提供獎助學金和貸款等。對于非營利性職業教育機構,政府參照有關公辦學校生均經費標準和支持政策,采用資金獎勵、經費補貼等方式進行扶持。
(作者:薛二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轉自現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網,信息來源:《人民政協報》2022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