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cc全讯开户送白菜

教育動態
最近更新
制約校企合作的本質問題和對策

當前,產教融合已經從制度創新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的出臺,產教融合型城市和產教融合型企業等新概念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產教跨界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天然屬性,我國的職業教育主要是由政府主導的,所以職業教育要以服務國家產教融合戰略為導向。實施方案提出把深化產教融合作為推動教育、人才、產業和經濟協同發展的戰略性舉措,以及推進人力人才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性任務。據此,在國家宏觀政策和政府話語體系下,產教融合實際上是一項協同育人、支撐產業、服務經濟的“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基于國家經濟發展全局考慮來謀劃實現全局目標的規劃,所以產教融合不是一種固定模式,而是指導校企合作實踐的“發展理念”。

校企雙方對產教融合這種“發展理念”存在認知或理解上的差異,導致校企合作實踐存在很多痛點和難點問題,比如大家經常聽到的校熱企冷、企熱校冷、合而不融等。那么,制約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問題到底是什么?學界通常認為是學校與企業屬性不同造成的:學校以提供公共服務培養人才為目標,企業則以營利為導向謀求自身經營發展為目標,所以在合作機構或項目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等屬性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或未足夠明晰的情況下,兩個異質性機構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機融合。產業界則認為學校現有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很難滿足企業用人的現實需求,學校的課程、教學和培訓都應當以企業實際用人需求為導向。事實上,當學校和企業無法形成對產教融合發展理念的共識,不能基于協商一致的話語體系進行溝通合作的情況下,校企合作難以深度融合的問題將始終存在,所以不存在校企合作的短板在學校還是在企業的問題。要真正解決校企合作本身的“短板”問題,需要厘清國家戰略背景下的產教融合“是什么”和“為什么”這兩個基本問題,然后基于校企合作的主要著力點分析“怎么辦”的問題。

什么是產教融合

關于“產教融合”是什么,國內目前尚無公認的定義,但是產教融合的主體是清晰的,指向也是明確的,即產業與教育(不只限于職業教育)深度合作、融為一體。在歐美發達國家,雖然沒有與“產教融合”完全對應的表述,但是教育與產業合作的理念和實踐通常會體現在公共事業與私營行業之間的“伙伴關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PPP)。以德國為例,主導伙伴關系、在雙元制模式中發揮核心作用的是具有公法法人地位,能夠承擔公共事業任務并享有實質性自治權和監管權的商會,這也是為什么德國雙元制目前能在蘇州太倉這個地方政府賦權商會的德企之鄉實現本土化改造成功的主要原因。

為什么要產教融合

實施方案對實施產教融合戰略給出了明確的目標指向:“促進教育和產業體系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等資源要素集聚融合、優勢互補,推動產業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養過程,構建服務支撐產業重大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基本解決人才供需重大結構性矛盾。”換言之,產教融合戰略的終極指向是通過資源要素的整合優化,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機銜接,解決供需匹配問題。

校企合作的著力點

在職業教育實踐辦學層面,資源要素的整合優化需要通過校企之間的實質性合作才能實現。校企合作的目標定位是服務國家產教融合戰略,即學校和企業協同培養能夠滿足產業重大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優先滿足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家政、養老、健康、旅游、托育等社會服務產業人才需求。因此,校企合作真正的著力點在于明確“需求是什么”“轉化成什么”以及“怎么轉化”。顯然,產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只有產業方,或者說是具有前瞻性布局能力和長遠發展目標的行業龍頭企業最為清楚。然而,如果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行業需求不能轉化為職業學校聽得懂、看得清和做得到的“需求表征”,包括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等,校企合作將始終處于“產教兩張皮”的困境中。當校企雙方明確了需求與需求表征之后,在實操層面就會遇到怎么把需求轉化為需求表征的問題,這一現實痛點問題需要通過產業、科研、課程和教學等專家組成共同體來合作完成,才能實現產業需求轉化和需求融入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校企合作怎么辦

在產業需求有機融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完整過程中,大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應當分工協作,承擔不同的“協同育人”角色。總體而言,擁有更多國有資產的大型國企以及在市場中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行業龍頭企業,理應承擔更多的校企合作社會責任,履行更多的公共事業發展義務。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測算,職業教育的生均培養成本大概是普通教育學生的3倍以上。因此,大型國企和龍頭企業應以投入、支持和賦能職業教育為己任,深度參與校企合作。這一點可以從國家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的規定得到印證:產教融合型企業原則上是規模以上企業或行業龍頭企業,以合資或合作等方式,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管理等要素,依法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含技工教育),這是就國有企業和龍頭企業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和支持而言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將在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這是就國有企業和龍頭企業賦能職業教育價值體現而言的。國有企業或龍頭企業在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擁有對職業學校的所有權或管理權,這種情況下的校企合作是對等的,所以產教融合的可持續性較強。

產教融合型企業以規模以上企業為主,并不意味著中小微企業在產教融合中就沒有地位或者沒有發揮的空間。事實上,中小微企業的價值主要在于能否為職業教育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更豐富的工作崗位。中小微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可以考慮以提供高質量的企業培訓課程和實訓教學服務為主,讓職業學校通過購買企業提供的優質教育服務來實現技術技能人才的產教融合式培養。這種校企合作模式,既可以解決校企資產投入與產出糾結以及“雙師型”教師聘用的問題,也能有效解決企業參與合作要求一定回報的合理訴求,更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陳健,西交利物浦大學領導與教育前沿院新職業教育中心主任)

(轉自現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網,信息來源:《中國教師報》2022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