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短板究竟是在學校還是在企業端?學界和業界對此問題有諸多的爭論。
一些觀點認為,短板是在學校方,主要理由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受制于體制機制等問題,一些公辦院校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是停留在協議簽署和“掛牌”層面,企業積極性不高。(2)在人才培養方面。隨著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經濟的興起和快速發展,企業加快“數智化”轉型進程,對學校人才培養也提出了較高要求。學校長期形成的“封閉”或“半封閉”的育人模式使得學校人才培養體系與行業人才需求錯位,教授的知識內容遠遠滯后于產業領域的前沿實踐,學生缺乏解決“市場真問題”的能力。(3)在科研服務方面。受制于師資水平及科研條件等因素,目前不少學校研發能力偏弱,熱衷于發表理論成果,缺乏解決行業企業實際問題的真功夫,無法吸引企業開展產教融合。(4)在校企合作方面。一些學校熱衷于追求與大型企業、上市企業的合作,忽視了從產業實際應用需求出發選擇更合適的企業作為合作對象。一些高校追求短期績效,爭創各類產教融合示范校,多以短平快的項目“出成績”和“拿結果”。學校教師因面臨較大的考核壓力,也更傾向于發表一些理論文章,不愿參與到企業一線實踐開展技術創新。
除了以上觀點外,還有一些聲音認為,產教融合的短板是在企業端,原因如下:
(1)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內生動力不足。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動力源自人才需求和獲利。在產教融合協同過程中,受制于體制機制等要素影響,學校方擔心國有資產流失,企業方考慮市場風險及盈利的可預見性;在產生盈利的情況下,校企雙方又存在利益如何分配方面的諸多問題等。這些因素都將導致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動力不足。
(2)過分追求短期利益。企業作為產教融合主體,參與產教融合有著諸多利益訴求。如依托學校科研資源開展產品研發和技術攻關;希望獲得政府給予的各項財稅、用地等優惠政策;提升企業的社會美譽度以及優先選聘優秀畢業生等。然而,開展產教融合具有投入的風險性及長期性,會使得企業很難準確估量可獲取的短期收益,這些情況也會影響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意愿。
(3)企業缺乏開展產教融合的支撐體系。當前,不少企業缺乏開展產教融合的支撐體系。在知識管理、技術科研體系、企業師資配置、資金投入、學生實習就業、師資培養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不能為學校開展產教融合提供有效支撐。且不少企業傾向于選擇與“雙一流”等研發能力強的院校開展合作,忽略了企業自身支撐體系的強化和完善。
(4)社會責任意識較弱。作為社會組織,企業有承擔高于組織自己目標的社會義務,不能把利潤作為開展產教融合的唯一目的,在開展企業經營的同時也要注重對社會的貢獻,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視育人為己任,積極踐行產教融合。
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學校不僅是教書育人的載體,也是賦能產業發展的創新研發平臺;企業也不再是單純的產品生產者和服務提供者,更是技術創新和技能人才的需求者和培育者。因此,單方面認為產教融合的短板是在學校端或是歸于企業都是有失偏頗的。
產教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企業、學校、政府主管部門等不同主體,面廣、鏈條長以及影響因素多,因此需要做好產教融合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
在政策層面,近年來出臺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等政策多偏于宏觀或中觀層面,對產教融合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于其存在強制力弱的短板,缺乏具體可操作性的措施,在落地方面有一定困難,且大部分政策出發點都是為教育服務的,與產業自身的發展沒有太多的關聯。
在實施層面,當前各項政策安排未能形成有效的利益耦合機制,缺乏具體的實施辦法和操作路徑,尤其是稅務、財政、國資等方面尚缺乏具體化的配套政策,“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和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在機制創新層面,當前產教融合機制創新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企業在產教融合各環節中參與度不深,學校在科研方面與產業發展需求耦合度不高,產業鏈、創新鏈與人才鏈未能形成閉環,校企未能真正建構產教融合的命運共同體。
當前,產教融合深化過程中遇到諸多短板,都需要通過推進產教融合立法予以有效破解。因此建議以立法方式明確產教融合各法律關系主體的權責和實施路徑,在產教融合法律的規范下,建立激勵機制、協同育人機制、協同科研機制、利益耦合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在機制驅動下,推動產教融合的企業和學校才能像雙螺旋一樣互相補充、互為支撐,不斷拉長長板,補齊短板,進而構建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產教融合新格局。
(作者:王德力,AMT集團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全國電子商務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轉自現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網,信息來源:《中國教師報》2022年12月28日)